English

坚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之三
2000-06-13 来源:光明日报 范印华 我有话说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党的先进性进行了新的全面而又完整的概括,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上,进一步回答了面向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学习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就要躬身践行党的宗旨,坚持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党的一切政策和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党的全部事业的出发点和归宿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由党的性质和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本质的集中体现。马克思主义确认,人类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也是亿万群众自己创造的。如果无产阶级政党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不能保持其先进性的特质,就不能维持其执政地位。因此,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成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唯一宗旨,成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根本标志。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奋斗,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列宁、毛泽东、邓小平对此都作过许多重要论述。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把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联系和统一起来,全面地体现了党的先进性,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的新发展。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的核心内容。“三个代表”,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整体。先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进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对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归结点和根本所在。战争年代,党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打碎束缚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桎梏,归根结底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新中国成立以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展大规模经济文化建设,归根结底也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今天,我们党要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要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归根结底还是为了更好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如果离开了这个根本点,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主体就可能发生质的变化。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的深刻总结。一百多年来,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经历了曲折复杂的发展过程。纵观错综复杂的现象,总结深刻的经验教训,可以清楚地看到:无产阶级政党的立党之本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什么时候很好地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就兴旺发达;什么时候脱离群众,就会在党与人民群众之间出现裂痕。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获得成功,就是因为我们在代表人民根本利益上作出了显著成绩,人民赞成,因而拥护。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思想,揭示了无产阶级政党兴衰成败的基本规律,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实现跨世纪发展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我们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建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社会,始终给人民群众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领导我们改革开放,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给人民群众带来了丰硕的利益。世纪之交,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东西方思想文化相互激荡,“西化”、“分化”与反“西化”、“分化”的斗争错综复杂;国内,随着改革的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的思想空前活跃,但我们的理想信念、价值尺度、是非观念等也遇到了这样那样的影响和冲击。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淡化甚至背离了党的宗旨,把个人利益顶在头顶上,把人民利益踩在脚底下,以权谋私,欲壑难填,沉溺酒绿灯红,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以身试法。胡长清、成克杰就是这样的腐败分子。他们虽然是极少数,却从反面说明,能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确实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告诫全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切中时弊,振聋发聩。

始终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体现在党的活动的所有方面。在世纪之交的新形势下,我们要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来更好地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要时刻注意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认真解决脱离群众的问题,要时刻注意用好人民赋予的权力、遏止腐败现象的泛滥。江泽民同志说:“现在党的建设同新形势新任务不相适应的地方还相当不少,党内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存在的不符合甚至违背党和人民利益的问题也相当不少。”解决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的各种问题,关键是要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脚踏实地的工作,切实解决好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如何从根本上代表好人民利益的问题。

第一,坚持把代表人民、服务人民贯穿于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的一切方面。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根本利益,人民的根本要求就是党的根本要求,人民的根本意志就是党的根本意志。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人民谋利益;党的一切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意愿;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制定一切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人民赞成不赞成、满意不满意、拥护不拥护,是检验我们的政策措施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最高体现。代表人民,就要始终服务人民。邓小平同志讲的“领导就是服务”,实际上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服务。要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从根本上维护人民的利益,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代表人民是通过动员和组织人民在奋斗中实现的。这就要求进一步增强我们党的亲和力和聚合力,最大限度地集中群众的智慧,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把最广大人民动员起来,凝聚起来,投身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为实现我们的共同理想努力奋斗。

第二,正确处理好新形势下的利益关系,统筹协调,代表好人民的整体利益。人民利益是一个整体,同时又表现在各个方面。在新形势下,利益关系将进一步呈现多样化趋势。所以,要代表人民根本利益,就要协调好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要处理好利益多样化与根本利益的关系,充分认识经济利益多样化与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不能以经济利益多样化为借口,搞所谓政治多元化和经济私有化。要处理好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维护全局利益和根本利益,同时又照顾和尊重个人利益局部利益。要处理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关心群众的当前利益,同时又要看到长远利益,不能因为部分群众的眼前利益受到影响而动摇改革的决心,也不能只强调长远利益而忽视解决群众的当前问题。要处理好一部分人先富和共同富裕的关系,充分认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走向共同富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第三,坚持学习人民、尊重人民,同时又引导人民、带领人民。学习人民,尊重人民,才能更好地服务人民、代表人民。没有虚心向人民学习、以人民为师的态度,是代表不好人民的。只有善于做群众学生的人,才可能做群众的先生,并且只有不断做学生,才能继续做先生。在新的历史时期,不能因为社会经济成分、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而淡化学习群众、尊重群众。不能因为社会组织形式、人们就业形式和社会群众特点发生了新的变化而放弃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更不能因为物质利益、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新的变化而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代表人民,就要发挥表率、示范作用,以真理的力量和政策的力量激励人民、鼓舞人民,同时以人格的力量去感召人民、带领人民。共产党员要做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模范,学习新知识,钻研高科技,坚持做改革开放的促进派;要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模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决同“弱化”、“僵化”、“西化”马克思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当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要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模范,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塑造高尚灵魂,激发爱国热情和创造精神,培育先进思想和优秀品格,当具有人格伟力的先行者;要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的模范,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切实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影响,树立共产党员的良好形象,增强人民对党的信任和信心。

切实解决新形势下代表人民的新课题

面向新世纪,如何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切实解决的重大课题。

首先,进一步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党的一切活动都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每个党员和领导干部也有一个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归根结底是个世界观的问题。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围绕强化宗旨观念,加强学习改造,真正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解决好“参加革命为什么,在领导岗位上做什么,将来身后留什么”的问题,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修为官之德。决不能三心二意为人民,七心八意为自己,甚至一心一意为自己。“为什么人”的问题在新形势下要着重解决为谁用权、怎样用权的问题。我们的权力属于人民,因此,只有为人民谋利益的义务,没有为个人捞私利的权力。决不能搞权力特殊化、权力私有化和权力商品化,搞以权谋私、中饱私囊,或权权交易、权钱交易、权色交易那一套,更不能把人民给的权力变为向党和人民讨价还价的筹码。

其次,进一步解决好“靠什么人”的问题,切实把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不仅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不仅是人类社会历史的主人,也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主人。事实表明,无论是农村还是企业的改革,无论是经济体制还是政治体制的改革,都是总结人民群众的实践和创造的结果。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和历史使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建设中的主人翁地位和决定作用。因此,无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真正把人民群众当成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主人,坚持群众路线,最大限度地扩大人民群众在改革和建设中的知情权、参与权、咨询权、质疑权,团结和引导人民群众与党同舟共济,把改革和建设事业推向前进。

最后,进一步解决好党员干部“‘怕’什么人”的问题,切实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邓小平同志曾经讲过,领导干部一要怕党,二要怕群众。这种“怕”,是对人民群众要有敬畏之感,时时把自己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时时担心会被人民群众抛弃。这种“怕”,是由党与人民的根本关系决定的。如果对群众无敬畏之心,而是有轻蔑之意,只怕“脱离”领导,不怕脱离群众,就难免会人亡政息。现在,有些干部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官僚主义严重,工作作风恶劣,与人民的关系越来越淡漠,甚至使“鱼水关系”变成了“油水关系”或“猫鼠关系”。针对这种状况,实在需要让我们的干部们对群众“怕”一点。也就是要把民心当成一杆秤,检验对群众的态度和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检验是否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尤其是要自觉接受群众评判、帮助和监督;要完善群众监督制度,强化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要实行党的内部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的监督;要把监督的位置前移、视野放宽,党员和领导干部活动到哪里,群众监督就到哪里,从而使党员干部切实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密切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更好地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